在AI技术竞速的全球浪潮中,DeepSeek的横空出世无疑为中国科技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它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创新精神,成功突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翻开了国内AI发展的崭新篇章。它不仅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也为法律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让我们法律人对未来的法律服务模式有了更多大胆的想象空间。
起初,大家对AI参与法律事务寄予厚望,想着它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给法律行业来一场大变革。可下载量超ChatGPT的DeepSeek,竟有超70%用户不知其法律分析存在虚构!问题多得让人忧心,堪称“七大隐患”。
一、数据倾向性:隐藏在算法中的偏见
AI的智能是靠海量数据“喂养”出来的,但这些数据并非绝对客观。由于数据来源和收集方式的差异,DeepSeek在训练过程中,极有可能被植入带有倾向性的内容。例如某度搜索结果中那些打广告的内容,看似公正的算法背后,其实藏着数据提供者的“小九九”。 二、数据编造:危险的“虚构” 在使用DeepSeek的过程中,它的数据编造问题简直暴露无遗。当面临数据缺失的情况,它竟能像个“脑洞大开”的编剧,自行制造法条、案例,甚至编造案号。例如,在处理一起合同纠纷的咨询时,由于相关数据存在缺失,DeepSeek便“大显身手”,自创了一些看似合理的法条来支撑解答。不仅如此,它还编造了一些案例,附上根本不存在的案号,让使用者误以为是真实发生且具有参考价值的司法实例,这不是妥妥的“忽悠人”嘛! 更让人担忧的是,有时DeepSeek给出的解答结果看似正确,但其推导过程却“漏洞百出”,全是错误与编造。就像我们尝试用DeepSeek解答关于侵权赔偿的问题时,最终给出的赔偿金额范围符合法律规定,然而仔细查看其推导依据,却发现引用的多个案例和法条都是虚构的,依据的文献也是张冠李戴。这种推导过程的不可靠,使得其解答的可信度大打折扣。要知道,法律工作容不得一点马虎,任何一点推导上的错误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三、权威数据缺失:根基不稳的“大厦” 在法律领域,权威数据是得出准确结论和可靠建议的关键,但DeepSeek在这方面面临重重困境。 首先,我国虽在司法公开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绝大多数判例仍未能完全公开。其细节和最终裁决无法进入公共数据池供AI学习。这就好比DeepSeek在处理类似复杂案件时,像是在黑暗中摸索,缺乏足够的真实案例参考,根本无法准确把握法律实践中的尺度和裁判倾向,给出的分析和建议可能与实际司法裁判相差十万八千里。 其次,我国的法条、法规、政府规章等体系极为庞杂,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相互交织,其优先级和适用性的判断错综复杂。对AI而言,精准识别和运用这些法规,在目前技术条件下难度极大,极易出现张冠李戴、错误解读的情况,就像一个分不清东南西北的“路痴”。 再者,互联网上信息繁杂,DeepSeek获取数据的渠道以网络爬取为主,来源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许多优质权威的数据,受限于数据保护规定、平台限制访问等原因,难以被其获取利用。这使得DeepSeek在提供专业领域的法律服务时,面临严重的数据短板。 综合来看,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的权威数据缺失,使得DeepSeek在提供法律服务时,犹如在根基不稳的地基上建造大厦,难以真正承担起保障法律公正实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任。 四、信息获取困境:无法触及的“真相” 法律案件往往错综复杂,当事人在描述案件时,常常会受到情绪、专业知识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准确传达关键信息。而DeepSeek不像律师那样,能够通过共情、引导等方式,深入挖掘案件背后的深层信息。 在我承办的一起离婚案件中,当事人起初向AI寻求法律帮助。但由于情绪激动,当事人在描述案件时逻辑混乱、表达繁琐,遗漏了许多关键内容。AI仅依据这些有限信息进行分析,给出的解决方案未能充分考量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各方实际需求。当事人按照AI提供的方案处理问题,结果与对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们律师会耐心倾听当事人的陈述,通过情感沟通,引导当事人全面、准确地讲述案件情况,进而找到更妥善的解决方案。 五、情理法理失衡:冰冷的“机器裁决” 法律并非简单的条文堆砌与机械适用,它蕴含着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是情理与法理相互交融、制衡的体系。当下,社会提倡溯源治理、案结事了以及调解结案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许多案件在双方协调阶段就已着手妥善处理。 然而,DeepSeek这类AI在处理法律事务时,往往难以领会其中的精髓。在面对各类纠纷时,AI常常将判决结果视为问题的唯一“标准答案”,忽略了调解、和解等更为柔性且贴合实际的解决途径。 以去年咨询的一起邻里纠纷为例,邻居因噪音问题引发的矛盾,在律师介入后,会充分考虑邻里关系的长久维护,从情感沟通、社区和谐等角度出发,积极促成双方调解,实现案结事了,这不仅解决了当下的矛盾,还避免了未来可能再次产生的冲突,达到溯源治理的目的。 反观我们把材料输入DeepSeek,它却可能仅依据相关噪音污染的法律条文,简单地给出诉讼判决的建议,全然不顾及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实际情况,以及通过调解修复关系的可能性。法律的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更多的是充满了灰色地带和复杂的人性考量。律师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能够在法律框架内,综合权衡情理与法理,找到最符合各方利益、最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解决方案。而AI由于缺乏对人类情感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在面对这些复杂情况时,给出的“冰冷裁决”,往往难以真正化解矛盾,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六、实践经验匮乏:纸上谈兵的“军师” 法律工作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职业,律师在长期的执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是他们应对各种复杂法律场景的宝贵财富。而DeepSeek只能按照既定程序和数据进行分析,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如同纸上谈兵的军师,难以在真正的战场上发挥作用。 此外,DeepSeek无法代替律师去看守所会见犯罪嫌疑人,判断其陈述的真实性和心理状态;无法取代律师去联络法官,在庭前沟通案件细节和争议焦点,争取更有利的庭审安排;无法取代律师向检察官沟通案情,在审查起诉阶段争取不起诉或从轻处理的机会;也无法见证认罪认罚具结书的签署,确保当事人自愿且充分了解法律后果。这些工作都需要律师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来完成。 七、责任承担难题:无法成为“背锅侠” 与律师明确的职业规范和责任追溯机制不同,AI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其背后涉及到开发者、使用者、数据提供者等多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很难确定究竟应由谁来承担责任。 总结:AI与法律,何去何从? 综上所述,DeepSeek在提供法律服务时,确实存在着数据倾向性、数据编造、权威数据缺失、信息获取困境、情理法理失衡、实践经验匮乏和责任承担难题这七大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表明了在当前阶段,律师在法律服务领域的核心地位仍然不可替代。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AI在法律领域的发展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AI有望成为律师的得力助手。例如,在法律文书的起草、法律法规的检索、简单法律问题的初步解答等方面,AI可以发挥其高效、准确的优势,为律师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未来,AI与律师的协同合作,或许将为法律行业带来新的活力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