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称「中国已经进入物质全面充裕唯缺孩子的时期」,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这篇文章的目标读者是上层的制度制定者,是站在国家整体的角度来分析,虽然说的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事情,但是这篇文章并不是给我们普通群众写的。
上边想的是人口红利,普通百姓想的是过好生活。我有一种可能不恰当的想法:“假如我的孩子来到世界上要经历我经历过的痛苦,终其一生作为社会的“人口红利”存在,那是否要把孩子带到世界上来值得考虑”
从财新网链接看这篇文章需要开付费会员,我从其他途径看完了全文,这里先总结下主要观点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中国物质全面充裕,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第二部分讲“中国出生人口急剧减少,孩子数量严重不足”。由前两个部分得出结论“中国现在需要大幅度增加对人口的投资”。在第三部分中提出了增加人口投资的方式方法(现金补贴和社保抵扣),最后上升到人类自身价值“创新者+传承者”。
第一部分论述中国物质充裕时,以粮食产能和工业产能数据为论点。这里摘出两个数据。
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
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拥有率为96%,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占比为58.4%,有两套住房的占比为31%,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为10.5%,户均拥有住房1.5套。
此外,钢铁、水泥、风电、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出现产能过剩。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基本走出了曾经的物质短缺困境,进入了物质全面充裕的新时代。”
这篇文章采用的数据都是国家统计局官方公布的数据,可以认为是真实可靠的。从统计数据来看,文章的结论没错,我们着实进入了物质富裕的时代。
但要分析孩子问题,光看总量和平均值是不对的。应该计算家庭收入的中位数,计算家庭养育成本。家庭收入计算时不应该单纯的计算收入,应该计算扣除房贷及必须支出后的收入余额。因为养育成本只能从收入余额中支出。这时候再分析养育成本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是多少。
以西安为例,西安私营单位员工24年平均收入约为6.8万元,例如夫妻双方都在私营单位工作且无人失业的情况下,家庭年收入为13.6万元。扣除社保后到手12万左右。
西安房价平均为1.4W,92平的小三室总价129万,首付30%即39万后,贷款90万,假使双方父母提供首付,90万贷款30年,利率3.3%,每个月月供约4200元,每年房贷支出5万元。水电费物业费取暖费网费交通费等合计支出1w,饮食支出1.8w,家庭日常支出(衣服、日用品)等支出1w元,四个老人抚养费按最低限度1w。
那么这一家庭扣除必要支出后的年收入余额为2w元。如果养育孩子的话,2w每年只能说是勉勉强强。这只计算了必须支出的项目,这样的家庭几乎没有娱乐没有休闲。且没有存款,抵抗风险的能力几乎为零,一个人失业或者收入骤降很快就会面临破产。
因此物质充裕并不代表每个人都能占有丰富的物质,必须考虑到蛋糕分配问题。目前的现状毋庸置疑是蛋糕足够大,但蛋糕分配不够合理,马太效应加剧。
第二部分论述中国出生人口急剧减少,孩子数量严重不足。
主要数据有:2023年生育率进一步降至1.01(育龄妇女平均每人生了1.01个孩子,保持人口总数不变的生育率为2.1),不到更替水平的一半。
中国新生人口减半从2016年到2023年用了七年时间,而陷入超低生育率的日本,出生人口减半用了41年时间。
2025年15-49岁育龄女性数量比2020年减少1600多万,其中20-39岁的减少1400多万。
2024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2%,而16-59岁劳动人口减少683万。
基于以上数据,得出结论:未来几年出生人口处于地位无法避免,老年人口占比增多导致养老保障负担加重。此外还提到,创新和技术发展需要大量人口作为基础,人口下降会导致技术停滞和倒退。
出生人口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否会导致创新潜力下降这有待商榷。假定像爱因斯坦这种天才式的人物在人群中出现的时间和地理空间都是随机的,那么从概率上来讲,人口越多其中产生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的概率也越大。
但这并不是唯一因素,如果大量人被生活所困,天才也会被埋没。没有谁能在发愁孩子奶粉钱在哪里的同时做出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以中国足球为例,中国人口基数这么大,按理应该能产生大量足球天才才对,但事实是中国足球走不出亚洲,而且越来越臭。
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开始于1760年左右的英国,这时英国的总人口约为300-500万。1760年中国是乾隆二十五年,全国总人口超过两亿人。但工业革命却发生在人口较少的英国。可以认为正是因为英国人口少、人工成本高反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例子至少可以说明,人口并不是决定国家创新潜力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环境和制度建设更加重要。
第三部分得出“中国需要大幅增加对人口的投资”的结论。
主要结论是物资投资浪费,人口投资不足。主要建议是(为避免歧义,以下引用原文)
我们建议按照孩子的数量针对家庭发钱,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给每个一孩每月补贴1000元,给每个二孩每月补贴2000元,加上社保和所得税减半,给每个三孩及以上的孩子每月补贴3000元,加上社保和所得税全免(为避免贫富差距加剧,可以对于特别富裕的家庭设定一个封顶补贴的上限)。
通过现金补贴和社保抵扣这确实有利于降低家庭的养育成本,但相较于越来越高的养育成本,只是杯水车薪。而且蛋糕分配不合理,内卷加剧的问题不解决,片面的刺激人口生育只能评价为“治标不治本”。
从论文写作方面看,这篇文章数据详实、逻辑清晰,还提出了解决方案,不失是一片好文章。但作为普通群众读起来难免觉得“太高了”“太大了”。